《事件终结性、判定形式及“未完成解读”探析》是烟台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王媛副教授发表在《世界汉语教学》2025年第1期上的学术论文。《世界汉语教学》为语言学权威性学术期刊。
文章围绕动词结构终结性特征的实质、判定形式及当前研究的主要争议展开讨论,提出终结性(telicity)表示动词结构所指称的事件具有潜在的自然终结点,这与句子所述情境的现实有界(boundedness)是不同的概念。基于终结和有界的区分,文章提出:目前汉语研究中以时量结构的分布和解读作为事件终结性的判定标准是不充分的,时量结构表示对事件的测量,测量方式的具体呈现与受语境影响的现实有界性有关,因此时量结构的语义解读和终结性特征之间存在不完全对应关系,不能作为严格的鉴别标准。而非完整体悖论的成因反映了终结性特征的语义限制,可以作为终结性特征更为有效的形式判定标准。
另外,针对当前热议的完结VP的“未完成解读”现象,文章提出未完成解读是由现实有界性和潜在终结性的不一致造成的,并且受“了1”的使用、语境条件和完结VP的词汇语义特点等的限制。就汉语和英语在相关问题上的差异性表现,文章认为英语的in/for-时间结构可以决定VP事件特征的表现,呈现出强约束关系。英语的完结VP在完整体表达中也通常不引起未完成解读,说明完整体的有界性在语义上蕴涵潜在的终结点,也是一种强约束。而汉语的时量结构和完整体表达对动词结构事件特征的表现却是一种弱约束。约束性的强弱跟这些成分的句法性质和语法化程度有关。
通讯员:师慧涵 责任编辑:史静蕊 审核人:刘振伟